晨捷文化事業 晨捷生活農場 晨捷休閒農場
文/ 楊成武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農作物與身體之間的關係)2013/9/22
天生萬物,並非所有的東西都能夠吃。我們從農作物來探討,老祖先們僅選擇我們現今所認知的少數幾樣蔬果來吃,因為千百萬年下來,經過無數身體的試驗,他們知道這些對於身體的反應是最平和的。食物以外的東西叫做藥物,因為它們吃下去身體就會有激烈的反應。比如說當歸,吃下去就有很明顯的熱相反應,黃蓮就會有很明顯的退熱反應,像這些就不能列為長期食用的食物,因為身體會產生臟腑偏勝,故列為藥物。

而被列為長期可食用的食物(農作物),真得就適合人體嗎?並不一定。比如,以根莖類食物的馬鈴薯為例,初期它需要在比較溫和、不高溫有陽光的環境下成長它的枝葉,光合作用下形成的養分會集中到地下塊莖,成為下一代成長的養分,所以當它進入一個比較陰暗或低溫、少日照的環境條件下,它的根部就會迅速膨大,以便儲藏養分,蘿蔔、山藥皆是如此。人類挖起這些新鮮的塊莖成為主要的糧食,最好是新鮮食用,如果沒有吃完則應該是要置放在低溫、不見光的環境下儲存,如果沒有這樣做,就會有毒性反應。因為見到光線,它會啟動植物的生長機制,表皮就會漸漸形成綠色,就會產生多樣的生物鹼,對身體會有毒性產生。然而現在的賣場所買到的馬鈴薯常因銷售不出去致使擺置時間過長,所以馬鈴薯不再是原有的黃白色,而是偏向少許的綠色或是黃褐色,甚至產生芽點。適情節輕重,如果外皮太過於偏綠或是芽點太明顯時即不應吃,但若是因為惜福而要食用時,也應削去多量的外皮,且煮熟時間要加長(如果熟煮後,食時口腔或喉嚨仍有刺激感,即應不食)。根莖類的山藥亦是如此,這是植物為了繁衍下一代,免於被動物啃食所產生的防衛機制。而現代人不明就裏,吃了就有可能會使身體不適。

接下來,以稻米為例。禾本科植物體上都有一種細毛會導致動物產生過敏,所以它所結的果實~稻子,也並不是那麼好心是要提供給人吃的。就如同那些絨毛一樣,稻子裡也有導致過敏的物質,這樣的機制是稻米繁衍後代生存的必備手段,它們不希望還沒有繁衍成功就被動物吃掉了。而不智的生物食用過後就會產生身體不適,其主要的過敏原是來自麩層,內所含的凝集素對小腸有刺激性,且易引導胚乳(白米)中不易被小腸所分解的脯胺酸蛋白等物質進入體內,當這些物質被腸道吸收(人體70%的免疫系統都在小腸)進入身體時,會被視為外來物而非營養成份,所以很容易挑起過度的免疫反應。因此,有免疫疾病的人,比方說有紅斑性狼瘡、類風濕關節炎、過敏性鼻炎、氣喘、蕁麻疹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在吃這些禾本科植物時即應儘可能地去剔除麩質成份,比方說不吃糙米,而吃白米;將全麥麵條或全麥麵包改為白麵條或白麵包。 從上述這兩個例子即可得知,要吃出健康就必須要先去了解食物的特性與自己身體的特性才能吃出健康。現代人都說全穀類全營養,那是針對沒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所言,並非是所有人都適用的。(楊成武寫於甘露園102/09/22)